close
親子理財4大場景 放手讓孩子學習 才會成功~轉貼分享 親子理財4大場景 放手讓孩子學習 才會成功你想過嗎,一對勤儉持家的夫妻教8歲兒會計知識和買股票;對孩子講錢?不會太過市儈,給孩子錢不如教孩子如何花錢、存錢。從小就建立良好的理財觀,有助於健全的人格發展。文.林雅惠美國南加大心理學講座教授雷恩博士說:「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就會用在監獄上。」現在,這段話用在理財教育,更是貼切。曾經寫過《親子理財密笈》的夏韻芬也表示,「品格才是教育孩子理財的第一步」,她強調,父母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使用金錢的正確想法,千萬不要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這樣孩子會失去責任感,對金錢的價值觀也會混淆。現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哪些理財的問題,該如何機會教育? 場景1:到賣場買東西「媽媽,我可以買這個嗎?」許多父母會利用帶孩子上賣場的時候,訓練孩子如何花錢。藝人侯昌明讓3歲的女兒自己拿東西結帳,「我會拿50元給她去買乖乖,告訴她乖乖一包20元,所以,還要找30元回來,讓她瞭解東西是要用錢才能買的,不能亂拿。」侯昌明說。同樣地,最近才剛帶3位女兒拍廣告的傅娟也會給孩子錢,讓孩子到超商去買東西。「我給她們10元,訓練她們用錢。」傅娟強調,給孩子錢等於是把用錢的主導權交給孩子,當孩子有機會支配錢的時候,她們反而會更珍惜這筆錢,「因為,她知道她只有這些錢可以花,所以往往不敢亂花。」要是孩子選的東西超過手中的價錢,卻哭鬧不休一定要買時,做父母的當下應該怎麼辦呢?「我會評估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沒必要,那我會堅持立場不買給她。」傅娟曾經帶歐陽妮妮到百貨公司樓下的超級市場買東西,孩子吵著要買一包300多元的糖果,傅娟覺得糖果色素多、沒必要買,就鐵了心不理孩子,反倒是先生歐陽龍先投降,想買給孩子吃,傅娟依舊堅持不肯買,「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這次妳妥協了,下次孩子就知道可以討價還價。」傅娟說。場景2:做家事「媽媽,吃飯也可以領錢嗎?」「做家事就給零用錢」是許多父母訓練孩子培養金錢觀的第一步;不過,稍一不慎就很容易弄巧成拙,讓孩子誤以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金錢來量化,「當小孩開口閉口就要錢的時候,父母就要小心,孩子的價值觀是不是混淆了。」夏韻芬說。秀朗國小家長會長沈絮凡,同時也是國小理財班的義工媽媽,她在家教導孩子做家事、領零用錢,會先把遊戲規則說清楚,掃地10元、洗碗10元、澆花5元……,每一份工作該領多少零用錢通通製成一張表格,讓孩子選擇這個星期的要負責什麼樣的家事,「至於沒有列在表上的,就代表是義務工作,做了不應該領錢。」沈絮凡說。千萬不要讓孩子以為他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邀功,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時,父母要當下給予糾正,分析給孩子聽當初親子間所做的約定,什麼是孩子應該要做的,譬如吃飯、洗澡、看書、整理自己的房間,還有什麼是孩子可以領零用錢的,像倒垃圾、洗衣服等,通通都要事先聲明,施行的時候絕對要清清楚楚,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吵鬧就亂了分寸。場景3:出國旅遊「媽媽,出去玩是不是就可以買很多東西?」暑假是旅遊旺季,不少父母也會在這個時間帶孩子出國去玩,看孩子玩得開心,為免掃興,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心想「難得出國玩一趟,就買給他吧!」卻破壞了平常辛苦建立起來的理財制度。其實,家長可以有更聰明的方法。有一年,傅娟帶孩子到日本玩,到日本的第1天,她就給老大歐陽娜娜1萬圓日幣,而且是10張全新的1千圓日幣攤開來,然後一張一張交到女兒手中,「她第一次拿到這麼多錢,卻沒有亂花。」傅娟說,自己把這1萬圓交給孩子後,就不過問孩子怎麼用,只要求孩子每天要記帳,看看到底花到哪些地方。她發現,當孩子有機會拿到一筆錢、學著如何花用的時候,反而會更謹慎,甚至買到不喜歡的東西,還會要求自己拿去退貨,絕對不會買了不用丟著。沈絮凡在出國前,先給孩子一筆新台幣,然後讓孩子學會如何用台幣換成外幣,告訴孩子匯率以及手續費等細節,讓孩子去體會各國錢幣的大小,等到出國後,這筆錢就讓他們花用,付錢、找錢全由孩子自己來,父母只需在一旁觀察,然後給予指導。場景4:玩遊戲「爸爸,暑假時間這麼長,我玩的時間也可以多一點嗎?」是的,孩子,你絕對可以多玩一點,只是這個暑假,要帶你玩點不一樣的。駿為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陳駿為在孩子讀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就每天花半小時跟孩子玩大富翁線上遊戲;「在遊戲過程中,我會跟孩子解說,如何買房子、賣房子,更重要的是遇到『機會』或『命運』的時候,告訴孩子風險的觀念。」陳駿為說。兒童理財專家David王同樣在孩子念國小一年級時,陪孩子玩自創的大富翁遊戲;原本簡單的「買房子」、「買地」變成了「買黃金期貨」、「買個股」,交易的貨幣也變成紙上記帳,譬如花10萬元買一檔個股,就要記在「資產」,要是賠錢,就要記在「負債」一欄,「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資產與負債的觀念,讓孩子提早學會基本的會計準則。」David王說。同時,這個遊戲也可以讓孩子培養「當大老闆」的夢想。David王解釋,他建立孩子理財觀的基礎就是「有夢最美」,他要孩子想創業要做什麼,然後告訴孩子:「當老闆就是可以印一堆股票讓別人來投資,大家一起來幫你賺錢。」同時,他還教小孩如何看台股、港股與美股,現在8歲的孩子就已經有投資組合的概念,選股包括台積電、日月光、鴻海,都是權值股,「因為,這些都是台灣的大公司、有名的公司,所以我會投資它們。」David王的孩子Patrick說。有人認為,對孩子講錢傷感情而且太過市儈;但事實上,孩子從小就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將有助於健全的人格發展;因為,人無時無刻都要用到錢,該怎麼花、怎麼存錢,理財觀念對不對,都會影響決策。別以為讓孩子享受優渥的物質生活對他是好事,有太多的社會案件顯示:父母給太多、往往孩子不懂得珍惜,因此「給孩子錢」不如教孩子「如何花錢、存錢」。 從小學習量入為出 沈絮凡讓女兒做家事抵投資保單「理財是一定要有本的,而這個本,要靠自己賺。」會賺錢還要會存錢,如果沒辦法控制預算,也會有大麻煩……,從小學會預算式花費,長大後就不會變成卡奴。文.游子瑩澆花、洗衣服、晒衣服、吸地板…」在開放式的廚房和餐廳中間,掛著一個寫著家事類別的可愛告示版。這是秀朗國小家長會長沈絮凡近2年以來,給兩個小孩的生活訓練,也是小孩們目前重要的賺錢管道。現在,固定的家事項目共有7項,其中,還包括了練習小提琴及鋼琴。因為,讓孩子做家事,除了可以訓練生活習慣、以勞力賺取所得和學習幫忙媽媽之外,更重要的是維持小孩的持續性。讓孩子依能力和喜好選家事項目賺零用錢沈絮凡並不要求孩子成為音樂家,但希望孩子透過學習才藝,了解音樂之美,而才藝是要練習才有進步,所以,才把它放進「付費」項目中。由於兩個孩子差了3歲,完成家事的能力有別。於是沈絮凡以家事的困難度訂出不同的家事價格,像澆花是最簡單,所以,就是澆一次花就給5元;而吸地板相對困難,一次給30元。實施之後發現:兩個孩子覺得澆花最容易、最好賺,所以,都搶著要澆花。但為免水澆多了,花會一命嗚呼,她只好和唸小學四年級的大女兒商量,因為弟弟年紀較小,所以請女兒把「簡單任務」讓給弟弟做。以大人的眼光來看,這些家事都很簡單,但要維持一個長遠的習慣,只怕連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因此,讓孩子做喜歡做的項目,才能有持續下去的動力。「姊姊不愛吸地板,但愛洗衣服和晒衣服;弟弟愛吸地板,因為吸地板像是玩汽車一樣,滑過去就好了。」到了暑假之後,沈絮凡把單項付費的方式,改為做完所屬的家事才一次付30元,例如平日「澆花┼吸地板」可以領35元,但現在只能領30元。這樣一改,孩子的「薪資減少、勞務增加」,難免有所抱怨;但沈絮凡告訴孩子們,因為平常要上課,特別撥出時間來幫忙做家事的價格較高;相對的,暑假時間較多,所以家事的價格較低。只是薪資降低,孩子們會不會罷工?沈絮凡笑說,「不會啊!他們做得很開心,因為做完家事,馬上就可以領錢,沒做好的人,當天可就沒有零用錢可領了。而且,孩子們做了家事之後,還會互相盯著對方,不讓對方不小心弄髒環境。」給200元買全家早餐購物時討論是否需要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選擇接班人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預算,因為如果沒辦法控制預算,將會有大麻煩。看多了電視上或身邊朋友淪為卡奴的種種案例,讓5年級後段班的沈絮凡深深體會到,現代人早已不再是「賺多少,才花多少」。即使沈絮凡像所有父母一樣,願意給孩子全世界,但為了孩子的將來,除了「有賺才有錢」外,更要讓孩子花錢都花在預算內。每天早上,送小兒子去上課前,沈絮凡會交給他100元;但告訴他早餐只能買50元,然後讓已經學會二位數算數的小兒子,自己在便利商店中,展開每一天的採購遊戲。隨著季節不同,便利商店的產品也有所不同,加上很多可愛的小玩具,難免會迷惑小孩的眼光,「但我不會跟著進去,我就在外頭等,讓他在預算內自由選擇。」這是一種讓孩子學習控制慾望的方式。對於大女兒,沈絮凡則會讓她在假日時,負責在預算200元內,買妥一家4口的早餐。只是,有時難免會有意外,有時想買的東西和價格間計算得不精確,大女兒回來時會說:「爸爸,今天我的錢不夠,你沒有早餐吃。」讓大人們哭笑不得。現在,帶兩個孩子去量販賣場時,不再讓他們把想要的東西一股腦兒地丟在購物車裡,而是每買一項產品,就討論家裡「有沒有需要」,並拿錢讓大女兒去付帳,「感受家計用度」。家事酬勞加上壓歲錢讓女兒自付投資保單攤在客廳桌上,一個個小塑膠袋裡,裝著各國的硬幣和少量的紙紗,這是每周三下午,沈絮凡上課的道具。在這一小時的課程裡,母子三人像在上課,也像在遊戲,有時,也會到學校教小兒子的同學們理財知識。「我不只是教孩子認識外幣,有時一起玩大富翁,有時拿著信用卡繳費通知單,就教起什麼叫做應繳金額、最低繳費金額。」沈絮凡覺得理財就是生活,所以,生活中所有和錢有關的,都可拿來當教材,像是外出用餐付帳時,發票上為什麼要打統一編號,她都會跟孩子解釋起打統編和節稅之間的關係。沈絮凡覺得教孩子理財,不能躁進,否則孩子不但不容易理解及接受,也會讓孩子變得市儈;所以,在孩子們20歲以前,她不打算讓孩子親自操作股票、基金之類的理財工具,但要讓他們充分參與理財的過程。像現在兩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銀行帳戶,大女兒的存摺、印章及金融卡都是由她自己保管,而金融卡的密碼不但是大女兒自己設定,也只有她一個人曉得。而尊重孩子的沈絮凡,當初帶孩子們去銀行開戶之前,還有一段可愛的小故事。因為,小孩子很單純,看得到、摸得到的錢,才是自己的,所以無法體會銀行存摺上冷冰冰的數字,也是錢。有一回,小兒子到女兒房間去玩,意外地在床下發現了姊姊的錢。沈絮凡趁此機會,讓小兒子明白因為「存錢」,使姊姊的錢比較多;也讓大女兒了解,錢放在床底下,可能會「不見」的風險,而成功地讓大女兒願意把錢拿到銀行存。更使她了解把錢放在銀行後,銀行會把大家一點點的錢匯集起來借給要蓋房子、買房子的人,然後就會給我們該有的報酬──利息,所以,錢放在銀行不只不會不見,還會長大。去年,大女兒買保險,在傳統型保單和投資型保單間,沈絮凡讓一同聽完業務員解說的大女兒自己決定,最後,她決定買投資型保單,因為「它會讓錢長大,等到我20歲時,就有一筆錢可以用了」。不過,高達6萬元的年繳保費中,沈絮凡選擇讓大女兒負擔一半,從壓歲錢及做家事賺到的錢支付,因為這樣才能讓大女兒充分感覺到,「理財是一定要有本的,而這個本,要靠自己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